我的书包

第二十八章 曹姥姥jin青州园

+A -A

    不过说是义务教育,实际也只是让孩子认识字而已。

    甚至很多愚昧的百姓认为读书无用,使得80万之中只有真正读书的孩子只有七八万不到。

    即便现在到处都在打仗,也不能忽视教育。

    当然。

    到了城门口,就看到原本狭窄的城门竟然已经被拆掉,

    “可一切的前提是这些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让他们读书习字,让他们明白世间的道理。军人要学会打仗,商人要学会经商,官员要学会为官,就连田间耕作的农夫,也要学会如何精耕细作,才能让粮食产量提升。”

    

    “哈哈哈哈,玄德!”

    因为他说得没错,这世上的人才少,不就是因为知识被垄断了吗?

    “他们长大之后,有些人会成为军人,组建起一支强军。有些人会成为商人,为国家带来财富。有些人会成为智谋之士,带领这个国家走向更加昌盛的未来。”

    众人纷纷下马,跟着刘备往城里去。

    而在这之前,教育,便是国家强盛的基石,是未来百年之大计。

    哪怕是欧洲文艺复兴,虽然是一小撮精英份子带头,但也是他们努力开启了民智,打败了封建,破碎了天主教的思想禁锢,才最终造就了欧洲那数百年来的璀璨文明。

    青州只会负担这些儿童三到四年的义务教育,等到10岁以后,如果还想读书,就得交学费。

    而为了让这些孩子能读书,各县都开设学校,光泰山学宫毕业之后,进入学校做老师的毕业生就不下两三千人。

    跟后世新时代全国义务教育上亿儿童九年免费入学比起来,肯定是没法比。

    之前说过,青州以德治,“品德”在档案中极为重要,若是品德高尚者,入仕为官也多以优选。

    遍地是稻香,处处是麦穗?

    但就像后世很多农村家庭不愿意让孩子去读书一样,汉代同样也有很多人不想让孩子去读书。

这个国家的基石。”

    目前青州不算新得的琅琊国和东海国,总人口已经接近五百万的大关,而6-10岁的适龄儿童在13%左右,差不多80万。

    毕竟就那么点人,稍微做点不道德的事情,很快就能传出去。

    二人上次见面还是刘备从回去打王芬,借道兖州的时候。

    也是幸好青州如今霸占了天下食盐市场,利用食盐赚得盆满钵满,再加上生产力提升,粮食足够,这才能负担得起每年需要花费数亿的教育资金,不然根本承受不住那么大的花销。

    与历史的大变革相比,陈暮现在做的,仅仅只是一道微不足道的小浪花而已,包括他的梦想,也仅仅只是希望在有生之年,开启工业革命的第一道门。

    曹操看到刘备,翻身下马,大笑着上前道:“自上次濮阳一别,我们也有数年未见了吧。”

    若是像后世那样十几亿人口,德治反而不方便推广,一是比较容易弄虚作假,不方便管理。二是人口基数太大,难以统一管理。

    现在能这么做,是因为人口少,符合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才更容易推广德治。

    如果人人都能读书,在庞大的基数下,人才也会成倍的提升,到那个时候,国家岂不是很快就能昌盛起来?

    古代封建王朝向来都喜欢搞愚民政策,却不知道,人类文明几千年,正是需要知识分子,才能推动起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

    不过就算是这样也不错了,以往整个大汉才多少人可以读书?

    “若我们不去培养,让少年们如野草一般生长,那么将来在渴求人才时,便好像是在从蓬蒿野芜中寻求一颗粟苗般艰难。而若是我们对他们大力培育,那将来寻求人才,就遍地是稻香,处处是麦穗。”

    看着他们二人思索的模样,陈暮也是淡然一笑。

    特殊时期就得用特殊政策嘛。

    但在他死后数百年间,让华夏文明开始彻底走向辉煌,向整个世界迈开脚步的过程,那就得交给子孙后代。

    曹操跟郭嘉若有所思,仔细一想,竟觉得陈暮之言,似是至理名言般令人深省。

    刘备也是高兴地道:“孟德兄,听闻兄要来青州,备早就翘首以望了,快快快,里面请!”

    所以全国各地慕名进入泰山学宫,在这里毕业之后一时间找不到合适地方的读书人就会选择去教书,一来工作保证,二来刷点“品德”,一举两得。

    陈暮领着曹操来到了临淄城外,城外的春风亭中,刘备早已经等候,听说曹操要来,他特意从前线赶来,因为有水泥路,二百多公里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到了。

    因为古人从四五岁起就已经算是家庭的半个劳动力,挖野草砍猪草下河摸鱼虾上树掏鸟蛋,都能为家庭带来一些粮食,提供生产力。

    但在东汉末年,这已经是个很夸张的比例,因为这意味着文盲数量将会极具减少。

    因为有在小学教授经验且无不良记录之人在升迁之中会择优考虑。


【1】【2】【3】【4】
如果您喜欢【我的书包】,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