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婵看他挥汗如雨,自己缩在沙发上,有点过意不去,待要帮忙,让他不由分说推回去。
她说不用那么仔细,“反正就租几个月。”
苏敏官脸色微微一沉,提醒她:“起码得一年吧?”
哦对,她又忘了自己的特殊情况了。低头看看,讪讪一笑。
这一趟可耽搁久了。还好不孤单。
奥莉薇娅·克莱门斯太太还答应,到时送她摇篮和婴儿床呢。
此时美国的物质生活水准也不如后世那么丰沛。和中国一样,婴儿用品辗转多家,用旧了,反而带着上一家宝宝的健康祝福。林玉婵完全不介意,早早在储藏室留出空间。
苏敏官换下工装衣裤,穿回长衫,从背后拥着她,似是猜到她想什么,轻声笑道:“生了男仔怎么办?”
小苏西的摇篮他见过,外面装饰着绣花和蕾丝,女孩子气十足。林玉婵倒一下子看上了。
林玉婵一本正经告诉他:“那他会长成一个审美合格的精致男人。”
苏敏官被她逗笑,捻她耳朵,说:“你还是喜欢女仔。”
林玉婵摇摇头,带着些不确定的语气,小声说:“也没有。”
过去她也曾偶尔想过,万一自己在大清有孩子,最好别是女孩。不说别的,她是肯定不会给自己女儿缠足的。这样一来,纵然有自己庇护,但她迟早要接触社会,必定会遭受无尽的谩骂和敌意,甚至迫害。这样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吗?
不过现在情况又不一样了。如果在美国度过童年,没人关心她脚大脚小。
而且她跟孤儿院女孩打交道多年,照顾女孩更有经验。
但又会产生其他问题。文化归属感、种族歧视什么的……
不管怎样,她的孩子,注定是时代的异类。如果异类的性别为男,开局难度似乎没那么大……
但要真是男孩,没有那么多人生变故和历史机遇,能长成苏敏官那么优秀吗?可别一代不如一代,那她可亏大了……
苏敏官见她左右为难,安慰地摸摸她头发。
“反正你也没得选。”
-------------------------------------
安顿好自己和孩子们,林玉婵便打算去联络学校。新英格兰是目前全美最发达的地区。其他地方,即便是暴富如加州旧金山,也才刚刚开始张罗大学,各种官私学校良莠不齐,且学费高昂;而新英格兰地区已有十几所优秀的初等学府,包括不少优秀的女子中学,有些还受政府税收补贴。
附近有春田市的霍来克玉山女校(Mount Holyoke College)、纽约州的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艾玛拉女子学院(Elmira Female College ),对女学生发放和男生同等的学士学位。稍远一些,还有宾夕法尼亚女子医学院(Female Medical College of Pennsylvania)、纽约妇幼医院附属医学院(New York Infirmary for I Women and Children ),有资格授予医学学位。
不过随着严冬到来,这些行程不得不暂时搁置。当学校和政府开始休假,春田市家家户户都在准备庆祝圣诞的时候,大雪毫无预兆地落了下来。
林玉婵在中国南方生活了二十多年,见识过长江沿岸的薄霰,见识过天津海面上的落雪,以为自己算是见多识广。今日却被美国东北部的漫天飞雪囧住了。
枫叶街的二层小楼里燃着壁炉,窗户上模糊不清。她隐约看到外面下雪,兴奋地披好厚衣推门——
“……小白!”她哀号,“救命!我们被困住了!”
大门推不开!大雪至少一米厚!
苏敏官也瞧着新鲜。他用力推门,也只推开三寸。只能伸出个手,攥了几抔白雪回来,非常安于天命地笑道:“古人用雪水烹茶,今日咱们也终于风雅一回。”
倒是从信箱里摸出几封信,都是国内寄来的电文。信差是昨天下午来的,说明这一米厚的积雪完全是大自然一夜之间的杰作。
林玉婵坐在沙发上拆信,一边笑着看苏敏官像个毛头小子一样,敏捷地攀窗户出门,开始一点点铲雪。
不光她这一家。旁边的邻居全员出动,都在给自家挖通道。
博雅公司寄来了今年第三季度的报表。在大洋彼岸的上海,1872年年景一般,几个子公司业绩平平,她算了下,自己的分红仅够覆盖这一趟赴美的费用。
不过这也正常。自己创业不像拿固定薪水,收入增长并非一条直线。有时候几年停滞不前;有时候抓住难得的商业机会,财富积累就能突飞猛进。
还好有铁路公司的分红和股票。股票已经托交易员在纽交所卖出一半,均价每股18美元。如今她手头现金充裕,不用从国内汇款。
她又读报纸。《申报》和《字林西报》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