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同事要结婚,几乎全公司的人都去参加了,新娘年轻貌美,新郎财大气粗,婚礼搞得极其隆重,闻花这辈子第一次坐加长林肯居然就在今朝,她摸摸屁股底下的真皮座椅,想着不加长的林肯啥时候能排上呢?
闻花想起第一次参加婚礼是姐姐闻荷的,那时候她还是高中生,新娘出门的时候闻妈哭了,哭得惊天动地,堂姐说那是规矩,嫁女儿是要哭一下的,但是婚车开走的时候,闻爸悄悄的拭泪是真的。
不知道她结婚的话爸爸会不会偷偷红了眼眶?
不会吧应该。
几年前跟家里还没这么僵的时候,提到她出嫁,闻爸闻妈说叫亲戚吃个饭就好,不必请同事朋友大办了,人家都是一个孩子,人情给了还不出去。
闻花扭头看身边的丸子头道士,想到他的那句能气到祖宗也不错她突然有了同感。
婚宴上的酒水很不错,伴手礼还送了一瓶,闻花准备等林正则一起喝,没等到人,自己就先干了。
喝醉的闻花比平时话更多,天上一嘴地下一脚的跟林正则絮叨。
再后来就不记得了,睡醒已是隔天中午,脑子昏沉沉的,想着要不要来个回笼觉呢?电话响了,闻妈。
挂了电话闻花觉得自己可能还没醒,方才那个关心体贴的妈是自己的亲妈?奇奇怪怪的,问她头疼吗难受吗告诉她喝点什么会舒服的,闻花全程晕乎乎的回应,脑子停止转动,总觉得哪里不对。
哪里不对呢?语气不对,闻花太知道了,她们母女俩这些年打电话的时候都跟面前摆了个直播镜头一样,故作亲密的十分认真,挂了电话比下了通告的艺人还轻松。
可是今天不一样,那些让她捉摸不透的情绪应该叫做刻意讨好,主动伏低。
正苦恼着琳琳进来了,看到她醒了笑嘻嘻的坐过来问她没事吧,肚子饿不饿。
我昨晚做什么了吗?
嗯。琳琳小心翼翼的看她几眼,表情犹豫着该不该说,最后还只是扔下一句你自己看微信吧。
置顶的对话框就是闻荷,数条消息中间还夹杂着一条三分钟的语音电话,闻花脑子嗡的一声,也不想知道电话内容,自己发过去的消息是对之前闻荷质问的回复。
不过就是这些年存在心里的那些疑问。
闻花对父母的疏离有过不满怨恨吗?
有过的,在少不更事的年纪,后来听了太多爷爷外婆姑姑姨妈关于父母不容易,为了给你挣奶粉钱多么辛苦的论调之后,就不敢了,她练习了很多年,最后她自己的理论已经比唠叨的亲戚们的感恩论更加让她自己舒适了。
从记事起她就习惯了父母的角色是偶尔见一次的存在,是要叫做爸妈的亲戚,相处的时候要懂事有礼貌没有肢体接触的关系。
她回忆起小时候每次父母来之前内心的恐慌,打破惯有生活模式是一种什么感觉?汉语拼音没学完的时候她就知道了。
她知道短暂的相处会迷惑你,她看到那个小女孩在寒假或者暑假不能把父母带到同学面前展示的遗憾,然后她看到她们离去,她看到年幼的自己悄悄的流眼泪,因为心里不舒服,不舒服就想流眼泪。
次数多了就习惯了,打破习惯不好受,建立习惯更是血淋淋的过程,这个过程最终把闻花刻画成了时时被抱怨的冷血形象。
所以她不理解,每次被闻荷数落都不理解,她一直以为互不打扰是她和家人之间的默契,没想到她错了,她错了她改不了也不想改,现在也有点不想忍了。
可是闻妈迈出了一步示好了。
闻花任凭从前和现在的回忆交替着在脑海里打架,她开心吗?
一点也不,她觉得烦恼,她一时酒后发泄会换来家里人短暂的惊慌失措和刻意讨好,一向乖顺沉默的对象突然发泄了,效果总是能维持一段时间,但是习惯的力量太强大了,她知道过去近30年的岁月横梗在彼此之间的路有多远,她知道安全感和舒适度对人际关系有多重要。
没人想改,没人能承受固有生活模式被生生折断,所以她年幼的抱怨现在化成了理解和接受,她接受了自己被责怪的形象,也接受别人在自己身上加注的注定得不到的期待。
明明是很简单的事不是吗?
这是闻荷常说的,亲情就是要靠情感沟通经常联系,你自己不关心家里还怪家里不联系你?
是的,太简单了,小学生也懂的道理,你分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梨。
可是抱歉了,我从来没有得到过苹果,所以我要紧紧握住我手中的梨。
小麻总是替自己打抱不平,有时候会突然给她发微信说我刚才在商场看到你姐了,你说我现在冲上去跟她打一架怎么样?
自己可太坏了,闻花自嘲的笑笑,再也没有比她坏的人了。
她觉得自己应该取代琳琳去考电影学院,嘴上还说什么想做坏孩子,闻花啊,没谁比你心底那个小孩更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