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包

第二百三十章 危局(大章 求订阅!)

+A -A

为的是苏杭之地独有的瓷器、丝绸,还有棉布。

    有人或许会好奇,既然朝廷是在广东开放的市舶司口岸,那为何商业繁茂的不是广州,反而成了苏杭了呢?

    黄道婆纺纱机,如今在大乾已经开始渐渐普及,好些地方都用上了新式的织布机器,为何松江布能独步天下呢?而苏杭之地,作为丝绸棉布的贸易处产地,似乎看上去不可替代一般。

    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首在粮食二字。

    农耕文明,种地才是首要之务。

    而手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样离不开粮食。

    只有产出的粮食足够多,百姓没了饥饿之忧,才会利用空余的时间去从事经济生产。

    但从理论上来说,广东的水稻,是可以做到一年三熟的,而苏杭地区,也仅仅是少数地区可以做到一年两熟。

    这么一听,似乎广东更具优势。

    其实不然,农作物的生长其所需因素不止雨水和日照,还有土地的肥力,而土地的肥力是有限的,一年两季稻,不会影响来年收成,但如果要种冬季稻的话,来年的收成就会收到大幅的影响。

    这还在其次。

    事实上广东一直都是粮食的调入大省,缺粮是广东的现状。

    苏杭之地相比广东的优势就在于丘陵少,而平原多,而广东到如今还有许多土地属于荒蛮之地,密林丘陵又多,现有条件下,粮食产量自然无法与苏杭相比。

    最起码,短时间内是追不上的。

    再者就是,相比于苏杭,广东的开发时间还是晚了些,农耕技术也相对落后。

    正因如此,苏杭到现在为止,都占据着大乾经济重心的位子。

    一行人到了杭州城,那边林如海已经收到了消息,派人来接。

    众人一直到了林如海的下榻之所,杭州织造衙门。

    苏州园林独步天下,杭州和苏州一地之隔,多少也受到了影响,

    杭州织造局,明明是官府衙署,却给人一种富人家庄园的感觉。

    贾瑛第一眼见了,便被此地的景致所吸引,人文写意与山水相合,结构布局对景相衬,亭台楼阁泉石花木,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只一眼,便让人心神惬意。

    贾瑛都是如此,更别说几个女孩儿了,一眼便喜欢上了此地。

    林如海依旧是弱不禁风的文士模样,与黛玉简短的相叙几句,便安排众人住下,姐妹几个相伴游园,只贾瑛单独留了下来。

    “每次你来的都不是时候啊。”林如海请了贾瑛入座后,苦笑着叹息一声,话语中满是无奈之感。

    贾瑛闻言,却是想起了上次携黛玉回扬州探亲时的情景。

    难不成......

    “可是因为桑改一事?”贾瑛问道。

    林如海面带忧色,点了点头。

    “最近,浙闽两省都不太平啊。”

    “不是说只福建一省闹民乱吗?怎么浙江也开始了?”

    林如海摇了摇头道:“南运广州的第一批丝绸棉布在福建被劫,一部分被带走了,剩下的一把火付之一炬。”

    哪路好汉做下的大事?这是贾瑛的第一反应。

    这可不啻于晁天王劫了梁中书的生辰纲那般严重啊。

    只听林如海继续说道:“事后福建布政衙门派出兵丁追剿,最后发现那伙儿贼人落脚于沿海的一处渔村。”

    “是海上匪盗与地方百姓勾结之举?”贾瑛问道。

    林如海摇了摇头道:“何止是勾结,那些匪盗,大部分都是附近村寨的青壮,有些为躲避徭役,在官府哪里备桉都死了好几年了,如今突然又活了过来。”

    “前些日的福建民乱便是因为此事?”贾瑛算是明白为何贾雨村走的那般焦急。

    林如海点了点头道:“十六个村寨的百姓,都被抓了,还有那些上岸的匪盗,据说此事是海上两伙大的海盗联手做下的,那些被抓的百姓,有不少都是他们的亲眷。”

    十六个村寨百姓,怎么也快上千号人了吧,这么大动静?

    “据海宁、观海、龙山等地卫所官兵汇报,说是就在离着杭州府不远的嵊泗群岛附近,疑似有大批匪盗集结,我担心会出乱子。”

    “既是福建出的变故,怎牵扯到浙江来了?”贾瑛不解。

    林如海看向贾瑛,轻笑一声道:“你忘了浙江是谁的老家?”

    贾瑛沉默片刻后,脱口而出道:“李阁老?”

    林如海点点头。

    “也不知是谁传出来的,说此次改稻为桑之政,出自于李阁老之手,意图嘛,是为了李党一己谋私,断了百姓的活路,肥了江南的官员,又说嘉兴府李家,藏粮上百万石,金银珠宝无数,就连他们家门前的台阶,都是白玉堆砌而成的。”

    怎么听着,不像是李家,到像是贾家了。

    白玉为堂金作马。

    “李家如何且不说,肥了江南的官员,这话不假。”贾瑛有些不耻的说道。

 


【1】【2】【3】【4】【5】【6】【7】
如果您喜欢【我的书包】,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