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考场里,一名身着明朝士子服的考生在考官的讲解下依次填好自己的信息后连忙看向考题。
此人正是先前由潼川府过来的考生,名叫吴由良,保宁府人士。
当吴由良看到题目后顿时一愣,这什么题,竟然不是从四书五经中的任何一本书中摘取,而是直接简单明了的直白提问!
不过他来回的看了一下两个题目后,随即又是心中一动,这些不是那复兴报上时常都在提及的话题吗?
知行合一,惠泽于民,再看阐述满清注定灭亡的原因。
熟悉军政府行政风格的吴由良知道,这第一题看似是八股,但实则是提问,结合上下句,用实际理论和行动来惠泽百姓,换句话不就是说怎样为百姓干实事吗?
再看第二题,虽然是提问,却又语气肯定,结论都已下:满清注定要灭亡!只是问为何注定灭亡?
那么,满清灭亡的原因必定也有第一题的原因,再结合平时的所见所闻,加上各地的起义上来分析,答案一下就出来了。
想通此点,吴由良顿时有如神助,下笔如飞,连忙在草稿纸上一口气把心中所想全写了出来。
等把初稿完成后,吴由良才长出一口气,抬头再看看周围众人,还有很多仍旧在做冥思苦想状。见状,吴由良顿时心满意足地检查了一番,然后再删减一些语言后,才重新工整地将论述抄写到答卷上。
..........
三月初三下午,东三考场,洪亮吉一边看着试卷上的题目沉思着,一边不时的扫视一下考场的各处角落。
从这下午的考题上看,再结合上午的考题,洪亮吉发现了一个规律,那便是此次科举考试以务实为主。
比如下午第一题:要想富,先修路。简明论述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再比如第二题:位于东南沿海的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布政使司,屹峙海中,延袤二千余里,为东南屏障,四面环海,崇山峻岭,横截其中背负崇冈,襟带列岛,浪峤南屏,鸡笼北卫,澎湖为门户,鹿耳为咽喉,七鲲身毗连环护,三茅港汇聚澄泓,天文牵牛须女分野,星纪之次。如果你是该地主官,如何发展该地民生经济?
这些题不说用来考这些学子了,就是用来考验各级官员也都够了。
不过洪亮吉随即一想,这么看来,以后军政府的官员任用必然是以实际能力来安排了,那么以后的教学也必然会以实际应用为主。
这么一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了,不然等新学铺开,以后那些儒生出来恐怕就毫无用武之地了。
与此同时,后殿。
对于洪亮吉此时的想法黎汉明暂时还不得而知,不过这次他之所以召集各地书院院正教习等来此协助开科取士,除了人手不够外,另外一个原因便是希望借此能影响到各地书院的教学方式。
毕竟虽说黎汉明开设了新学,但新学要有成果,尚且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日,而在此之前,各地书院便是人才来源之地。
如果能在根子上影响到各地书院的教学方式,那么黎汉明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便能逐渐增多,那时他的人才缺口也就算是暂时得以缓解了。
很多时候,口头上的说得再明白,还是不及亲眼所见来得深刻,只有各地的院正教习等真正认识到教育改革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甚大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的去行动起来。
不然,就算黎汉明要求得再严厉,也架不住他们得过且过的心思。
此时的黎汉明正拿着一张空白试卷对下方的八十余各地的院正教习等阅卷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交待着:"诸位,我再强调一遍,第一题,凡是涉及到水利、道路、发家致富等等具体措施的皆可给分,凡是空谈,大谈等不切实际的一律不必考虑。"
"至于第二题,凡是说到军事、土地、经济、文化、百姓、民族以及科学技术等相关任意三方面的都可给分,说到一点的给十分,以此类推,最高六十分。"
考题的答案黎汉明虽然以及大体的给他们讲了好几遍了,不过为了保险起见,黎汉明还是耐心的又交待了一遍:"每三个人一桌,每人先各负责一个考场的试卷,改完后三人轮换,一直到每张试卷三个人都批改完成后,再统计平均分算最后的分数,各位可明白?"
"明白了!"众人闻言连忙拱手应道。
"好,那就开始阅卷吧,最迟在明天早上之前完成第一科试卷的评阅。"
这次科举考试共有一千八百多人参加,一个考场最多的有四十五人,最少的则有二十五人,加上三个女子考场,此次总共设置了六十三个考场。
加上负责最后统计的官员,八十多个阅卷员差不多刚好够用。
而黎汉明和夏文炯以及吴省钦三人则负责评阅女子考生的试卷,没办法,这一次的女子科举黎汉明准备用来作为宣传之用的,为了防止其他人的男女私心作祟,他不得不亲自上手了。
..........
陕西,汉中府,大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