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包

第328章 困难与机遇(三)。

+A -A

  至于为什么是屿进,有什么其它关系也不用去揣测了。

    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总之,这样的公司结构诞生了,香港畅想负责代理业务,京城畅想负责制造业务。

    这样的格局一直持续到了1994年,香港畅想谋求港股上市之前,然后柳纪向的绝世商才又来了。

    为了满足上市条件,香港畅想的三家股东要进行一轮增资扩股。

    (这也是王振东为什么上赶着齐磊入股新浪的原因,他现在就差这步增资扩股这个条件没满足。)

    但是,三家股东之中,【技术转让公司】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不打算继续维持在香港畅想的股权占比,也就不打算增资了。

    屿进公司声称没钱,没有能力增资。

    而这个时候,【京城畅想】手里却筹集了170万美元,大概就是1亿RMB,打算注入香港畅想。

    问题来了,如果按照当时香港畅想的资产来计算,这一个亿注进去,京城畅想的持股比例将从....%,爆增到90%以上,另外两家就彻底被边缘化了。

    于是,柳纪向本着:吃水不忘挖井人,讲义气,以及符合当时国资改革,混合持资的原则,把京城畅想搞来的这170万美元借了550万给屿进公司。

    让屿进拿着京城畅想的钱,去增持香港畅想。

    毕竟之前用了人家的准入许可和进口渠道嘛,不能扔下屿进。

    最后的股权比例是,“【京城畅想持股】5.%;【屿进公司】持股4.%;【技术转让公司】因为没有增资,变成了.4%。”

    再然后,柳奇才更骚的操作来了。

    【香港畅想】上市之后,不但没有越来越好,反而跌成渣渣了,代理生意做的一天不如一天。

    到了97年,每股跌到只剩0.9港元一股,两毛九....垃圾中的战斗机!

    按这个市值,屿进公司持有那4.%就都卖了,也无法偿还借京城畅想那550万美元的增资资金。

    香港畅想这时候就是一个空壳子了。

    而与之相反的,【京城畅想】因为电脑业务的蒸蒸日上,已经是国内第一了,赚的盆满钵满。

    PC业务也成了畅想最核心的业务,没有之一。

    柳纪向一看,这不行啊,香港畅想再不救就凉透了!

    于是,柳纪向又来了一波大势所驱、仗义疏财、神来之笔、经天纬地,而且看上去很合理的骚操作。

    他把【京城畅想】的电脑业务及资产剥离出来,注入到香港畅想.....续命!

    只是实在想不通,一个代理业务、为了许可证和批文而存在的公司,怎么就舍不得呢?屿进公司的情义也是够大的,怎么就扔不下呢?

    当然,也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反正这一波操作下来,香港畅想原地复活,立地成圣。

    只不过,京城畅想变成了没有实体业务的投资公司,而香港畅想却活了。

    不???,有实体业务!

    前几年,柳纪向看准方向,投资了一波房地产,名副其实计研所旗下的房地产公司。

    到了这个时候,香港畅想,也就是实体的【畅想集团】,股权比例是:【畅想控股】(京城畅想)70%多,技术集团%不到,屿进公司0%多。

    经过两三年的二级市场稀释,还有畅想投资,主动减持,到000年,大概是畅想投资40%多的股份,屿进0%不到,剩下都是小股东。

    这就是畅想集团的股权分配。

    别急,还没完,【畅想集团】的大股东是【畅想控股】。

    【畅想控股】的股权还没收割…不!操作完呢!

    其实直到97年,畅想控股,也就是原【京城畅想】,都是100%国资。

    只是97年后,柳纪向先是说服计研所,拿出5%的股份做为员工持股。

    就是,畅想的天下是员工们打下来的,计研所应该给职工们一个福利。

    这波操作堪称,收买人心的经典。

    变成了,计研所65%,畅想职工持股5%。

    随后,与柳纪向私交慎密的泛洋投资卢之强,又通过公开招股的方式,拿到了从计研所手中出售的9%畅想控股股份。

    这波操作也没问题哈,都是合理合法的。

    公开招股,谁都能买。只不过,泛洋比较幸运,竞价的就泛洋一个。

    你就说,巧不巧?

    (泛海是009年的事儿,剧情需要提前出场。另外,书中畅想和现实没关系!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于是,畅想控股的股权结构现在就是:计研所6%,职工持股大会5%,泛洋投资9%。

    表面上看,还是没问题啊?计研所依旧是最大股东,依旧国。

    可问题是.....

    实际情况是:柳纪向个人,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联合持股等一系列操


【1】【2】【3】【4】【5】【6】【7】【8】【9】
如果您喜欢【我的书包】,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