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呼吸的。流畅的。富有生命力的。
其实,陆潜的摄像机运镜还是有些简单,毕竟真正的运动镜头,对于路线设计和机位定点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没有提前规划是难以实现的;但即使如此,陆潜依旧通过实际行动展现出了自己的拍摄构想。
“突袭”的摄像机运动,让观众感受到管舟的呼吸,强烈的代入感,就好像真正进入管舟的大脑之中。
“死侍”的摄像机运动,则是让观众感受到画面的呼吸,感受镜头里的打斗所传递出来的韵律和脉动。
那么,区别在哪里呢?
前者是身临其境,强调真实感,强调拳拳到肉的冲击力,强调沉浸强调代入。
后者是亲眼所见,强调近距离欣赏,就好像在美术馆里欣赏画作一般,强调美感强调享受。
一个演示,所有事情顿时就变得清晰明朗了起来。
洪元和,眼睛一亮——
真实感,依旧是陆潜所追求的,但呈现方式不同,自然而然,武打设计也就不同。
现在他终于明白陆潜所说的“花哨”,到底是什么意思。
从专业角度来看,“突袭”和“疾速追杀”的武打设计是一脉相承的,短平快,招招致命,断骨割喉血溅的动作处处可见,每一次拆解和对抗都是为了致死对手,所以,整个武打动作强调短促、干脆和利落。
其实,也就是实用。
“死侍”的武打设计则需要强调连贯、流畅以及画面构图,比起致命来说,更加强调对抗,攻防转换的推拉应该更加充分利用整个空间,你来我往的攻防转换应该更多,所以,武打设计就需要更加繁琐。
严格来说,“花哨”并没有说错。
另外,还有一个重点。
洪元和想起“突袭”制作期间,陆潜曾经要求他将武打动作设计地更加琐碎一些,准确来说,“容易拆解”。
根据后期剪辑要求,陆潜需要大量碎片化剪辑的镜头,比如骨头断裂、比如血浆迸发、比如拳头连续攻击到皮绽肉开、比如扭断脖子等等等等的瞬间,制造出攻击力的实质效果,进而形成视觉冲击。
显然,碎片化剪辑的方式,就不会运用到“死侍”之中。
比起碎片和碎片的衔接来说,“死侍”更应该是片段和片段的连接,镜头的推拉辗转与武打动作的设计形成一种互文,需要连续感、需要拉扯感、需要对抗感,制造出流水潺潺流动、微风细细抚面的效果。
举例的话,就好像“格斗(泰拳)”和“太极”之间的区别,整个类型和风格都不同。
但是,陆潜终究不是专业人士,形容用词不太恰当,对于脑海里的意象传达也不够准确,这才引起了误会。
还有争执。
现在,洪元和终于看清楚陆潜脑海里的画面,他也终于明白陆潜刚刚那句“感谢”的意思了——
交流,对话,灵感碰撞。
这才是正确的创作方式。
当然,前提是这位导演愿意敞开心胸倾听意见,就洪元和所知,导演们……大多傲慢,都不愿意如此。
慢慢地,洪元和脑海里的动作设计也就呈现出一些脉络。
也许还需要再慢慢打磨设计,但洪元和也有些迫不及待了。
“阿笙,退下,我来。”
伴随着话语,洪元和踏踏踏地一阵助跑,就朝着管舟冲刺过去。
在距离管舟还有三米开外的地方,洪元和就直接腾空起跳,双腿朝着转身过来的管舟直接撞击过去。
轰!
管舟似乎也有所准备,胸口挨了一下,然后整个人就非常夸张地往后飞了出去;同时反作用力也推动着洪元和飞了回去些许。
两个人的距离才刚刚拉进,短短一个碰触,随后就再次拉开。
陆潜,连续小碎步调整,一边后撤,一边沿着顺时针方向快速移动,将整个画面的流动感提升起来。
雷诺和魏冬芒两个人手忙脚乱,连续交叉换步,跟着陆潜快速移动,一阵天旋地转,视线里的景象开始快速变动,但慢慢地、慢慢地,那种行云流水的视觉效果就变得鲜活立体起来。
紧接着,管舟和洪元和就再次对战起来。
动作,依旧干脆利落,但是,两个人手脚的动作细节都明显变多,而且对抗强度降低,反而是招式增多,以至于眼花缭乱。
同时,两个人的脚步一直在移动一直在变换,或进攻或防守,充分利用练武场的空间,主动和被动的位置一直在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