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雷西插嘴道:“好多人——”
两人齐声说:“都坐满啦!”
林衍难得露出了一丝笑意:“是吗?带我去看看。”
林衍左手一个安娜右手一个特雷西,被两位长笛天使迫不及待地拉到舞台一侧,观众席传来热闹的喧哗声,一听就知道场面确实很盛大。
林衍低头对自己的长笛首席和副首席说:“安娜,特雷西,把所有人都叫到我这里来。”
开场前十分钟,全员在后台集合。林衍端详着这群自己精心呵护了好几年的小精灵,似乎看到了他们人生之路上柳暗花明的转角。
林衍:“今天来了很多人,大家都看到了吗?”
所有成员:“看到了,先生。”
林衍:“大家知道为什么会来这么多人吗?”
孩子们被问住了,彼此交换着天真不解的眼神,没人说话。
林衍环顾全团,掷地有声地给出了答案:“因为你们非常努力。”
“学习音乐除了日复一日不停地练习,没有其他捷径,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你们继续不懈努力,那么十年后、二十年后,将会有更多人来看你们的表演。”
“男孩女孩们,做得到吗?”
所有成员:“做得到,先生!”
林衍:“很好,拿好乐器,准备上台。”
由指挥家Evan Lin、长笛演奏家丹尼斯·贝恩、圆号演奏家安德鲁·亨利三人联手打造的普鲁斯特管乐团,在十一月席卷赤道的热带风暴中横空出世,为听众奉献了一场超出所有人预期的演出。
上半场的最后一首曲目,是林衍和穆康专门为普鲁斯特管乐团谱写的。
这场演出林衍没有拿指挥棒。他站在炙热灯光下,身姿笔挺一如既往,右手朝向大管和长号,轻点出第一个和弦。
圆号和英国管在三小节后加入,和声逐渐丰满。音乐厅里场景陡转,渲染出色彩,听众耳边仿佛拂过一阵丛林野风。
这股由音乐塑造而成的幻象之风,是听众们闻所未闻的崭新巧思,是孩子们熟悉亲切的宁静家乡,而在林衍心间流淌的,则是他无可取代的爱情。
短笛和高音小号音色跳跃,自信地说:“得把它们种得自由潇洒,漂亮精致,才叫本事。”
长笛和降E小号气息绵延,微笑着说:“还是只有我和你两个人好。”
大管和长号线条悠远,温柔地说:“我百分之八十的作品都是写给他的。”
全曲结束在一个所有声部都有的和弦长音,属于穆康的、天马行空的和声被林衍握在掌心,好像那个耀眼灵魂跨越千山万水,跃然眼前。
观众席爆发出震天的掌声和喝彩声,演出非常成功。基金会高层听得满意至极,丹尼斯和安德鲁坐在台下喜笑颜开,深知奖学金名额已十拿九稳。
唯独林衍背对着全场观众,久久没有转身。
他被音乐拉扯,又一次接受了穆康的精神洗礼,终独木难支,无以为继。
我该怎么办?林衍低下头,绝望到手脚冰凉,浑身发抖。
我真的……好想他。
他曾在故事里诚恳退场,独行经年,明明已久经考验、饱练世故。
可他也曾被他紧紧搂住,亲耳听到他说“我不放手”,说得那么真、那么深,镌入了林衍的每一缕痴心妄想。
“音乐直击灵魂的那一下,就是你该往下走的方向。”
音乐直击灵魂的这一下,倒逼出林衍对穆康的刻骨情感,情感烧热思念,思念犹如潮水,残忍掀翻了他隐忍两个月的悲伤无助。
十一分钟的乐曲,超过三十个声部,每个音符都是和穆康有关的甜蜜故事。
音符数以万计,多到林衍的双手盛放不下,终满溢成泪水,夺眶而出,一滴滴穿透回忆、光影与空气,在指挥台上烙下斑驳印记。
这一刻堪比史诗。
面对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都能镇定自若的Evan Lin,被一个登徒子打乱了指挥家从不出错的节奏,生涯第一次泪洒指挥台。
堪堪排在“第一次瘦了十五磅”之后,和穆康有关的“第一次列表”众望所归地又多了一行。
而同样是在这堪比史诗的时刻,林衍距离给了自己无数个“第一次”的登徒子,不过两千八百公里。
蔓延整个赤道的热带暴雨不仅冲垮了非洲高原的排练厅,也摧毁了雅加达北部贫民窟的数栋危楼,包括夏树剧组放器材和食水的场所。剧组成员连夜把物资抢救出来,搬去了高处的一栋废弃棚屋。洪水隔天便奔涌而至,卷走了所有能载人的小木船,将剧组和大部分居民一同困在了与世隔绝的贫民窟。
夏树的团队即便成了灾民仍十分敬业,随遇而安地就地取材,一帧一帧记录着当地人在洪水中维持生存的卑微与艰辛。
夏树和穆康的临时住所此刻水深约二十厘米,根据当地标准,属于“可以住人”的水平。两人推着一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