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挎包里,绝对没有女孩子该有的东西。
这可不是瞎猜的,他可是趁她不注意的时候,检查过她的包。
他一点也没觉得不好意思,因为他知道,释然也曾背着他,翻看他架子上的书。
来而不往非礼也。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三房的艰苦怕还要持续下去。要想把孩子们教养出息,陶氏,还有的苦吃啊。
第14回
赶在晚饭前,释然回到了家。
远远瞧见门前人影幢幢,陶氏和桂月都在门首,三个衣衫褴褛的半大小子,一人捧着一个豆腐皮粉丝大包子,吃得头不抬、眼不睁。
桂月手中端着一碗菜汤,一迭声地提醒着:“慢点儿,慢点儿,没人跟你抢。”
陶氏正跟几个农作归来的街坊说话儿。
说起这三乞丐,在镇子上流浪了也有些日子了。三都是男孩儿,大约十一二岁,一个身上还长疮,稍稍靠近了,就能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
起先,大家还担心他俩会偷鸡摸狗为乱一方,少不得见了就要骂几句、恫吓几声。
后来发现,除了有些滑头贫嘴,这仨孩子手脚竟还算干净。
等那三个孩子吃喝完了,陶氏跟街坊的闲聊也暂告一段落。那俩乞丐给陶氏和桂月磕了个响头,训练有素地说:“小人愿三娘、月姨娘青春永驻长生不老,愿三大爷家红红火火财源滚滚。”
陶氏忍不住笑骂:“油嘴滑舌的,不是好东西!”
桂月是个喜欢听好话的:“承你们的吉言。你家杨三老爷要真是发达了,姨娘天天管你们饭吃。”
“要能有饭吃有地方住,小人们愿意给三娘三老爷当牛做马!”
“行了行了。”陶氏挥挥手,那三小子便一溜烟往西而去。
入夜后,镇上的巡逻很严密。一个打更的,一个巡夜的,会走遍大街小巷。
在一些僻静的小巷里,都建有高大的栅栏,朝开暮闭,以防不测。
基本上没有什么空置房,初七他们想要在镇子里混上一晚,几乎很难。
陶氏估摸着,他们有可能是去荒置的看瓜棚了。
手搭凉棚看看西边的晚霞,陶氏不禁喃喃:“二嫚怎么还不回来?”
“快了吧?”桂月随口应着,扶了她的手臂一同进了院子。
盏茶工夫,释然慢吞吞进了家门,手里拎着一捆从西边菜园地头剜的野菜。
陶氏从厨房出来,上下打量她几眼:“没事么?”
“嗯。”
这个千篇一律仿佛亘古不变的应诺,很大程度上安慰了陶氏。她转身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释然走到西净旁边,鸡舍里的五六只鸡是极为熟悉她的,一起上蹿下跳聒噪起来。
释然放倒菜板,稍微择了择野菜,用一把满口牙的菜刀剁成菜碎。然后去东厢面缸里抓了几把麸子,拌成粉状,投到鸡食槽里。
世界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
一直跟在屁股后头的释容这才欢喜又神秘地开了口:“二姐,家里来客人了,你知道不?”
这个“家”可不是指三房,而是前头老太太那里。
释然在山上,故而不知道山下的状况,其实,这一个白天,整个栖凤镇都处在热议中:杨家五姑奶奶衣锦还乡了!
“……好几辆马车,好多的箱子,好多的丫头婆子小厮,等了好久才看到。五姑姑就跟仙女一样,他们都说比作姑娘的时候还好……”
释容激动得呼吸急促。
正就着夕阳绣花的释怀也有几分憧憬之意:“大伯母家的一个侄女儿也来了,明天我们一起过去,你不要到处跑。”
“二姐一定要去,姑姑肯定会送我们礼物。”释容的期盼与兴奋,至此终于有了答案。
释然欣然答应了:她也很好奇,这个当年忽然失踪的五姑姑到底是个啥模样?曾经有小道消息说,她跟着一个有妇之夫私奔了。杨家为这事儿没少忧郁过,仗着势力,杨老太爷很是打压了一些异样的声音和异样的人,无论如何也要维护宝贝闺女的名誉。
对外只说是被一个做大官的远房亲戚要去陪伴老太太了,彼此有书信往来,等到那边老太太归了天,女儿就会回来。
算起来,这都是五年前的事儿了。
走的时候悄无声息,回来时却声势浩大,老太爷和老太太这回面子上可是大大地有光彩了。
一夜如一年。
翌日早饭后,陶氏领着四个孩子往前头去给老太太请安。
紧赶慢赶,过来的还是晚了。还在二门上,就听见了大花厅里的欢声笑语。
锦绣罗列、花团锦簇,几乎淹没了老太太的身影。一个富贵逼人的少妇坐在老太太身边,两个人手拉着手儿,老太太的眼圈儿有些红,分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