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输附,岂不就是同情公输附爱国情怀。可若不保,公输附目前还是扶苏的人,不保他会不会被以为是站了胡亥将闾的阵营。</p>
<p> 公子扶苏虽号称仁善,但他毕竟是将要为王之人。此答案一定要慎之又慎才是。</p>
<p> 这当真算是一件难题了。</p>
<p> 稍有不查,得罪人都不可知。</p>
<p> 因着犹豫不决,一时间倒变得沉默了。</p>
<p> 将闾心中也是七上八下的。摸不透扶苏的心思。</p>
<p> 姜晨倒是看得清楚。这仅仅就是扶苏犹豫,在仁与法之间徘徊,无法决断,因此才希望再听听他人的意见罢了。</p>
<p> 扶苏的心思,向来简单,没有太多的曲折,以太过复杂的想法揣测他,反倒庸人自扰。</p>
<p> 他不像是嬴政,坚定法治。此子一心尚儒学,希望以仁义治天下。但事实上,却不是什么人都有论语中所言自律的品德。</p>
<p> 有关于法家商君申不害韩非子中,法,术,势三篇,他的权谋与御下之策,尚有欠缺。</p>
<p> “诸位难道没有话说?”</p>
<p> 一位年有四十,穿着大袖深衣,头发黑白参差,神情肃穆,一举一动就如同礼的化身的大夫站了出来,刻板无比,他避席起身,先是深深一拜,示意对王孙的恭敬后,才道,“先贤以仁政治国。昔者尧舜,皆以其德行使得万民归附,刺杀之事从来闻所未闻。臣窃以为,今之事,公子应自省其身,而并非先责罚公输司工。”</p>
<p> 孔鲋,时任秦少傅一职,孔丘第九代孙,如今儒家嫡系掌门人。</p>
<p> 扶苏点点头,“孔少傅所言有理。只是扶苏再三思索,实在不明有何失德之处,竟使得公输附联合鲁之旧人设计相杀。”</p>
<p> 跪在地上的公输附闻言更为沉默。</p>
<p> 并非扶苏有何不妥,而是秦皇陛下他不妥之处太多。可是他们杀不了嬴政,就决定闹一出父债子偿而已。</p>
<p> 他本不同意。旧友百般相问,他终于一时糊涂……</p>
<p> 孔鲋犹犹豫豫,又不敢直言。现今稳坐帝位的这位皇帝,有多么残暴,那简直令人闻风丧胆。当初就那份逐客令,都能窥见几分他如今独断狠辣的心性。</p>
<p> 北筑长城,南修驰道,建阿房宫,造始皇陵,无一不是征用百万民众。此中凡有逃匿,通通处以黥流之刑。</p>
<p> 如此严苛之法,怎能不引得民怨沸腾?</p>
<p> 他们真是不懂。陛下他建造阿房宫,修缮陵墓便也罢了,他们还能认为是这个皇帝贪图享乐。可是北方修筑长城,真的有必要吗?简直劳民伤财。</p>
<p> 北胡不过与东南蛮夷之族一样,皆是不受教化的愚民,成不了大气候,陛下又何必为此而忧心。</p>
<p> 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p>
<p> 下座而立的士子都不言语,扶苏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此当乃在座诸位谨记之事,何以如今不思报我大秦,却要伤害秦之公子,以达成自己不可告人之目的!”</p>
<p> 此话放在嬴政口中,算是轻言,可是放在一向温和有礼的扶苏口中,却已是极为严重。看来此次六国将目标误放在将闾胡亥身上,令这位未来的储君恼怒了。</p>
<p> 正因为扶苏崇尚儒学,才极为重礼仁义。他对于自己的父亲,尊重有加,对于自己的兄弟,同样友爱非常。若是刺杀之事针对扶苏,他或可置之一笑,但此时殃及兄弟,这让扶苏不可容忍。</p>
<p> 孔鲋争论道,“长公子此言差矣。何谓不可告人。陛下执着于郡县之治,本就有违礼治。当初成汤诛桀,武王伐纣,乃顺应天时。周乃礼乐之邦,分封诸侯,以顺应人心。今陛下一统**,却不思效仿旧治,分封诸侯,重兴礼乐,一意孤行实施郡县之制,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