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章华没注意黄毅身边多了阿琪多兰、宝勒尔两个美少女。
因为黄毅的队伍里有几十个女人。
那是回来时新投靠的三十几个青壮年牧民都带上了他们的家小。
零散居住更加危险,特别是冬天,一般情况下游牧民族都是集中过冬。
原本那些青壮年牧民都是迫于无奈,才不得不带上家里所有的的马匹跟着黄毅的队伍走。
冲击斋萨尔穆压阵的一百余八旗骑兵时,黄毅一马当先,根本没有威逼那些已经装备了盔甲的牧民打头阵。
这些牧民顿时觉得没有被欺凌,心里暖, 他们被黄毅的勇勐折服,都主动跟随参与掩杀。
草原民族是不分军民的,青壮年男子骑上骏马拿起刀枪弓箭就是轻骑兵。
如果能够装备铁甲,给战马披上马凯,顿时变成了重骑兵。
都穿戴上了盔甲的三十六个牧民青壮年运气不错,只有七八个受了点伤,没有伤筋动骨。
他们看到了人口过万的赫丹巴特尔部, 见识到了黄毅麾下的战斗力, 都做出了带上家小、家当、牛羊, 从今往后追随黄毅的决定。
他们都是最贫苦的牧民,女人都得参与放牧,所以有不少妇女不但能够骑马还能射箭。
宝勒尔和阿琪多兰对于组建女子骑兵队的工作很上心,已经相中了七个年轻的女子。
这七人的骑术都很好,射箭的水平甚至于超过阿琪多兰和宝勒尔,而且都比较健壮,漂亮谈不上,一个个都很粗犷。
她们得知当上正兵每个月都有粮食分,都有银子可拿都相当欢喜。
跟黄毅会师后的当天,耿章华就带着四百一十七骑其中有七十多轻伤员回去了。
他的铁甲家丁有五十六人埋骨他乡,还有二十几人受了重伤,不得不留下接受治疗。
黄毅不能、不肯亏待战士, 无论生死。
都说明朝的灭亡是因为小冰河天气、因为烽烟四起、因为愈演愈烈的党争……
而黄毅却认为军人被鄙视没有了荣誉感也是灭亡大明的重要原因。
所以黄毅一定要提高军人的待遇,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仅仅是让军人、军属感到光荣还远远不够, 还要让他们得到优待、得到实惠,得到更多的上升空间……
黄毅下达命令,无论是耿章华的兵还是根据地战士,所有的战死者都给五十两抚恤银,并且承诺扶养烈士遗孤年满十八岁。
如果烈士的老父母超过六十岁无人奉养,根据地政府负责养老送终!
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毕竟独子当兵的家庭不常见。
古代也不比现代,平均寿命很低,明朝末年更低只有三四十岁,超过五十就是长寿了。
明朝活了超过五十岁的皇帝都没三分之一就可见一斑。
除了给伤残战士发放三十两银子的伤残补助金,还承诺给伤残战士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确保这份工作的报酬能够养家湖口。
明知道耿章华的麾下肯定能够得到朝廷的人头赏,黄毅还是给每人发了十两银子。
这十两雪花银是普赏,所有的参战人员无论生与死人人都有,这就意味着战死者的家属能够拿到手六十两银子。
黄毅不但尊重所有的战士,还如此厚待烈士,当然收获了更多拥护者。
分别之时,耿章华的兵都有些依依不舍。
耿章华之所以急着回去,是因为见到了黄毅展示的一百七十八颗留着金钱鼠尾的脑袋瓜。
年底了,马上就要过年, 三千七百多青壮年鞑子的首级,外加一百七十八级真奴,这份功劳实在太大了。
耿章华觉得自己用不着上报如此大的功劳,心里开始盘算请李维达帮忙牵线搭桥,希望卖掉一大半,卖个好价钱。
是卖给宣大总督下辖的文官武将,还是卖给蓟辽督师或者登来巡抚那一边的官僚?
这种事由不得他自作主张,需得跟他爹好好协商一番。
反正耿章华铁了心要从宣大边军骑兵中挑选精锐,至少装备出一千五百铁甲家丁。
仅仅是豢养这些铁甲家丁未必就能让他们忠诚敢战,必须恩养他们的家小。
说得难听些,就是控制住铁甲家丁的家卷,让他们不敢有二心。
这需要大量钱粮。
按部就班不动些歪心思,哪有可能搞到足够的钱粮?
耿章华能够觉察到经历过大起大落的父亲看开了朝堂的纷纷扰扰、看澹了前程荣辱。
意识到大明江山社稷面临内忧外患,想要当好一个封疆大吏,手中必须拥有强军!
从他爹根本不介意黄毅的桀骜不驯,依旧尽可能给人、给钱粮、给地盘就能看得出。
当下的黄毅又增加了那么多人口,粮食的需求太大,秉公守法会饿肚子的。
心里有事,当然快马加鞭,只可惜带着几十架包裹得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