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战事仍然在继续, 可长安距离战火毕竟遥远。百姓要过日子,朝臣们也不能单单讨论战情。在春耕慢慢结束后,又有人旧事重提:陛下,是不是该选秀啦?
折子摆在陆明煜面前。陆明煜看过,和过去三年里的每一次那样, 将其放在一边。
李如意收起折子,暗暗叹气。
他心有忧愁,想:这么多年过去了,陛下竟然还是不能忘记燕少将军。
倘若陆明煜知道李总管的想法,多半要笑。
等到所有情绪淡下,他再想起自己和燕云戈提议的“重回永和殿做云郎”,也要无奈于当初的冲动。
还好燕云戈没有答应。他毕竟不是蠢人,知道自己一旦留下,事情定然不好收场。
别的不说,就算陆明煜初时真能不在意他的身份,不在意燕家从前做过什么。等到郑易两人逃走,天子再看与那两人感情深厚的“云郎”,如何能全不介怀?
燕云戈说的没错,陆明煜能自欺欺人一时,却不能自欺欺人一世。
就那么离开,安安生生待在岭南,才是对他而言最好的结果。
至于始终提不起心思选秀,就是另一回事了。
直到今日,陆明煜仍会记起母后坐在窗边,闲闲看喜鹊的样子。
后来去想,她的视野之中还有朱红宫墙、巍峨高天。只是喜鹊还能飞走,她却再不能离开。
皇后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宫妃。像淑太妃、燕太贵妃那样的,毕竟是例外。更多先皇的妃子,在最好的年纪入宫,往后就是数十年孤单寂寞。
陆明煜不愿再让旁人重蹈覆辙。他已经想好,既然自己不会再有孩子,继承人便仍要从诸王之子中选。只不过,这次不能让年纪比自己还大的人来。得要年纪小,仍好教导的王子。不要许多人,免得重蹈当年夺嫡之争的覆辙。初时就挑好,往后十数年,慢慢教导。
再说北疆战事。
刚刚抵达的镇西大将军姓赵,名岳,也是一个陆明煜从小听到大的名字。
他是地地道道的岭南人,曾经多次带领军队与西南之地的夷民作战,经验丰富。
饶是如此,陆明煜也知道,两地天气、地貌截然不同,赵岳过往那些经验有多少可用?……可朝中又真的无人,侯杰虽有捷报,可他此前已经伤重,如今不过强撑。赵岳是无奈之下的选择,陆明煜这会儿只能希望侯杰多撑些时候,能给赵岳更多交待、磨合。
他不敢报太大希望,但接下来的战报,却完全出乎陆明煜的意料。
赵岳的抵达,仿佛成为一个分水岭。往前,大周军队虽然有一些战绩,可与之相伴的就是惨重伤亡。陆明煜甚至隐隐觉得,也许那四座城并非真的是被侯杰“夺回”,而是郑易意识到己方守城艰难,于是有意放弃。
但在赵岳去了以后,一切发生逆转。
先是又有两座城被夺回。随后,赵岳在前面夺回来的四座城中查到上百奸细。
消息传出,侯杰等人惊出一身冷汗。他们最清楚,假若这些奸细没有被发现,而是混迹在百姓当中,自己平日行走城中,与之相对——这会酿成怎样的大祸。
几人报回的折子里都对赵岳大加赞扬。陆明煜原先还担心这些来自各个派系的武将对彼此不服气,契丹那边还没打过来呢,大周将领们就先一步内讧。如今来看,倒是不必有此烦忧。
赵岳相当于他们的“救命恩人”。对待恩人,哪里能不敬重?
陆明煜放松很多,噙着微笑,最后打开赵岳的折子。
他细细读过。看到某一点时,眼神发生变化。
李如意只见天子看着折中内容,先有怔忡,随后眉尖拢起,手指在折子上的某几行上一次次摩挲过。
待到总算将其放下,陆明煜静了良久,终于再拿朱砂写下批复。
因这几位将军的奏文都是八百里加急,于是李总管未像从前那样事先打开折子去看。如今,他微感好奇。
里面究竟写了什么东西,才会让皇帝有这般反应?
不过,也仅止于好奇了。因公务看奏文,是理所应当。因私心去看,便有刺探军机之嫌。
李如意压下情绪。一直到又一旬后,再有战报传来,李总管按照惯例整理。看着折子上的内容,他心中终于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答案。
赵将军的奏文中反复提起着一个人。在他所说,此人从前不过是一员小兵,是在赵岳由岭南北上时被选进亲卫队里。往后一路,这小兵都在为他出谋划策。后面来到边关,夺取二城、捉拿奸细,里面皆有此人的影子。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小兵,就没有接连传至长安的喜报。
赵岳并非不能容人的将领。短短时间,因功劳显著,那人已经做上都尉。如今一再在战报中提起,意思则是:陛下此前不是担忧武将青黄不接吗?如今不单战事接连有喜,就连下一任镇北大将的苗子,他也给陛下找好了。
若只是这样,对天子来说,应该是简简单单的好事。